<object id="ath0c"><form id="ath0c"></form></object>

<p id="ath0c"><strong id="ath0c"><small id="ath0c"></small></strong></p>
    1. <td id="ath0c"><strike id="ath0c"></strike></td>

      <track id="ath0c"><strike id="ath0c"><menu id="ath0c"></menu></strike></track>
        歡迎來到濟南達微機械有限公司!我們將為您提供優質的服務! 網站地圖
        技術支持Technical support
        聯系我們Contact us
        公司名稱:濟南達微機械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厚奇
        固話:15964512855 / 13953195012
        手機:15964512855 / 13953195012
        全國統一客服電話:
        地址:濟南市天橋區梓東大道299號鑫茂齊魯科技城136棟101
        首頁 > 技術支持 > 致中醫大夫
        致中醫大夫

        致 中 醫 大 夫

        尊敬的中醫大夫:

        請您將一種新的中藥服用方法——微粉中藥散湯劑介紹給患者

        微粉中藥散湯劑方劑的確定及服用方法:請您按正常中醫診斷程序對就醫的病人進行診斷,正常開出湯劑處方。病人可按醫囑用正常的湯劑服用方法用藥2~3付。再次就醫時,請您向病家了解情況,確認您次處方是否妥貼,這是處方試用過程(當然,如您已有足夠經驗,也可省去試用處方的過程)。如果妥貼,需要繼續用藥時,您可征詢病家的意見是否使用散湯劑,病家同意后,可將您的處方中藥,使用振動式超微粉碎機加工成300目95%的微粉,這樣您的微粉中藥散湯劑就誕生了。這種微粉讓病人一次用藥8~10克(也就是相當于兩顆大蜜丸的用藥量),一天2~3次。用藥時病人可用開水沖勻后口服(這時略帶生藥味),亦可以在用開水沖勻后,上火煎至沸騰,再微火煎1~2分鐘,整個過程也就是3~5分鐘的事。晾溫后全服(藥末和湯水全服),此時已全無生藥味。當然您應密切注意病人有無不適反應。如有不適,請您及時調整方劑。這時您應想到減少劑量,再就是考慮一下不適反應可能和方中哪一味藥有關,有關的那種藥的劑量減下來。不過,幾百例臨床經驗證明:這種反應是很罕見的。進一步的工作就是深入觀察療效了,您還可以根據病人的情況精心調整您的處方,使您使用的微粉中藥散湯劑步入更高的境界。

        請各位尊敬的大夫思考一下,中藥這種用法是否具備以下特點:

        1、病人用藥省事,省時(3~5分鐘)。微粉中藥散湯劑服用量小,出差旅行都可攜帶,便于堅持用藥。

        2、服用微粉中藥散湯劑時,口中無砂礫感,無難以下咽的感覺易被病人接受,當然良藥還是苦口的,味道不會有太大變化。

        3、節省藥材,已有的經驗證明,可節省藥材50%—70%—80%—90%,節省所得效益在病家和醫家之間合理分配后,可使醫患雙方都得利,作到皆大歡喜。

        4、符合中醫傳統理論的要求,符合散劑和湯劑的用藥傳統。全成份入藥—符合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您可以盡施您辯證施治(現代名詞叫個性化用藥)的才華,服務于您的病人。經過一段積累和用心總結,您可以形成您自己的一套方便獨特的用藥體系。

        有上述的四大優點,我們想如果您使用微粉中藥散湯劑用藥,肯定會受到病家的歡迎,到您處就醫的病人會大大增加。

        這種用藥方式的根據是什么呢?

        1、散劑是中醫重要的傳統劑型,大量的散劑特制是湯、散劑共用的,應用經驗存在于各種中醫典籍驗方中,存在于各位大夫的經驗之中,應用散劑成功治療疾病的例證不勝枚舉。300目95%細度的散劑是現代制藥工程的成果。散劑的特征未變,只不過是藥粉的細度更細了,中藥中的動植物細胞已被全部打破了。湯劑是我們臨床常用的劑型,現在把散劑煎一下再服用,符合了湯劑的用藥要求。這樣,散劑、湯劑二者的優點都能體現出來。散湯劑也就應運而生了。

        2、劑量問題:統計表明,已有典籍上的成方,散劑的平均用量為湯劑平均用量的1/5。

        部分醫生用300目95%微粉的實踐表明,8~10克的用量是適宜于大多數情況的。相當于原湯劑的50%—20%—10%。用量多了,有時病人出現不適,用量少了療效有所影響。當然,用量大小主要的是決定于各位大夫的治病經驗和治療疾病的需要,處方權在您手中,用量多少還是要靠您。根據病情下判斷,一回生,二回熟,用多了經驗也就出來了。

            有人曾長期研究一種降糖藥,用湯劑時一劑500~600克,改造為顆粒煎劑(粗顆粒,水煎去渣后服用)減為一劑250克,再后改造成細粉裝膠囊一次用藥8~9粒,3.2克~3.6克/次,后用200目全通微粉,一次用藥膠囊4~6粒,1.6~2.4克/次。希望您能把臨床成功的微粉中藥散湯劑處方,不仿也用微粉膠囊試一試。

        近年來也有人做過幾百例的試驗,反映相當好。在這里把相關資料介紹給您。(彭介壽,宿明良的文章)供您參考。

        3、法規問題:中醫行醫處方權在醫生手中,辯證施治是您的拿手好戲。

        您的處方就是用藥的法規。選擇湯劑、散劑或微粉中藥散湯劑都是您的權利。怎么對病家治病有利您就可以怎么選,這也是中醫行醫的一大特色。這么一說,您可能就沒有法規上的后顧之憂了吧!

        以上意見如有不妥,請指教!

        尊敬的中醫大夫,為了方便病人盡快使他們健康痊愈,為了使病人減輕負擔,為了節約寶貴的中藥資源,為了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中醫藥現代化。再次吁請您采用中藥新技術——微粉中藥散湯劑技術。

         謝謝! 

                                                               濟南達微機械有限公司 

        附件:1、散湯劑中藥用量統計對比(單味)

        2、內服中藥綜合對照表

        3、宿明良先生用藥經驗介紹

        4、彭介壽先生用藥經驗介紹 

        附件1          散湯劑中藥用量統計對比(單味)

         

        散(日用量)

        湯(日用量)

        比(湯/散)

        序號

        名稱

        用量

        用量

        平均用量

        大用量

        小用量

        平均

        用量

        大比

        小比

        平均比

        平均比(歸正)

        1

        甘草

        12

        0.375

        2.144

        50

        1.5

        7.492

         

         

        3.494

        3.5

        2

        白芷

        4

        0.19

        1.923

        15

        1.5

        8.928

         

         

        4.64

        4.6

        3

        羌活

        5.075

        0.261

        2.23

        15

        3

        9.58

         

         

        4.29

        4.3

        4

        菊花

        8.73

        0.419

        3.113

        15

        3

        10.692

         

         

        3.434

        3.4

        5

        僵蠶

        5.094

        0.2368

        1.791

        12

        4

        8.0

         

         

        4.467

        4.5

        6

        用芎

        6.428

        0.247

        2.024

        35

        3

        12.236

         

         

        6.046

        6.0

        7

        荊芥

        3.375

        0.247

        1.827

        12

        9

        10.4

         

         

        5.692

        5.7

        8

        石膏

        5.3

        0.247

        2.494

        120

        6

        46.53

         

         

        18.66

        18.7

        9

        防風

        6.92

        0.094

        2.128

        15

        6

        10.14

         

         

        4.763

        4.8

        10

        細辛

        2.457

        0.419

        1.275

        9

        1.5

        4.9

         

         

        3.84

        3.8

        11

        知母

        7.613

        1.636

        4.69

        30

        9

        13.33

         

         

        2.84

        2.8

        12

        黃芪

        6

        0.8

        3.859

        60

        9

        22.766

         

         

        5.899

        5.9

        13

        牡蠣

        10.435

        0.511

        4.21

        40

        6

        22.786

         

         

        5.412

        5.4

        14

        鱉甲

        4.286

        1.143

        3.041

        30

        10

        18.375

         

         

        6.042

        6.0

        15

        丹皮

        4.286

        1.123

        2.238

        15

        6

        9.7

         

         

        4.334

        4.3

        16

        肉桂

        4

        0.303

        2.033

        10

        1.5

        6.042

         

         

        2.972

        3.0

        17

        熟地

        3.857

        1.107

        2.268

        50

        9

        19.278

         

         

        8.5

        8.5

        18

        附子

        6.92

        0.419

        2.279

        30

        6

        10.82

         

         

        4.747

        4.7

        19

        羚羊角

        5.19

        0.419

        1.977

        4.5

        0.6

        1.86

         

         

        0.941

        0.9

        20

        升麻

        5.075

        1.125

        3.058

        20

        3

        8.091

         

         

        2.646

        2.6

        21

        大黃

        4.364

        0.610

        2.092

        15

        3

        7.929

         

         

        3.79

        3.8

        22

        枳殼

        7.714

        0.811

        2.908

        15

        6

        9.882

         

         

        3.398

        3.4

        23

        柴胡

        5.075

        0.717

        2.382

        15

        3

        9.439

         

         

        3.961

        4.0

        24

        當歸

        3.75

        0.610

        2.103

        30

        6

        12.529

         

         

        5.958

        6.0

        25

        黃岑

        11.25

        0.92

        3.158

        25

        6

        11.567

         

         

        3.663

        3.7

        26

        生地

        9

        0.6

        3.502

        60

        6

        20.775

         

         

        5.932

        6.0

        27

        白附子

        2.368

        0.19

        0.955

        15

        5

        9.143

         

         

        9.574

        9.6

        28

        白術

        6.207

        0.19

        2.246

        21

        6

        11.9

         

         

        5.298

        5.3

        29

        全蝎

        2

        0.261

        1.221

        10

        3

        6.577

         

         

        5.387

        5.4

        30

        半夏

        8.79

        1.517

        3.578

        30

        3

        16.571

         

         

        4.631

        4.6

        31

        麥冬

        3.86

        1.091

        2.031

        40

        9

        15.381

         

         

        7.573

        7.6

        32

        獨活

        3.375

        0.419

        2.022

        15

        10

        1.111

         

         

        5.495

        5.5

        33

        麻黃

        4.8

        0.610

        2.858

        20

        2

        8.75

         

         

        3.062

        3.1

        34

        連翅

        2.054

        0.508

        1.043

        15

        10

        12.8

         

         

        12.27

        12.3

        35

        桅子

        2.341

        0.305

        1.419

        15

        6

        11.083

         

         

        7.810

        7.8

        36

        黃連

        5.075

        1.428

        2.879

        10

        1.5

        5.786

         

         

        2.009

        2.0

        37

        赤芍

        2.250

        1

        1.710

        18

        5

        10.759

         

         

        6.292

        6.3

        38

        茯苓

        5.87

        0.511

        2.81

        30

        6

        13.565

         

         

        4.827

        4.8

        39

        白芍

        5.143

        0.610

        3.249

        60

        6

        17.880

         

         

        5.503

        5.5

        40

        人參

        8.108

        0.529

        2.529

        20

        6

        10.25

         

         

        4.053

        4.1

        41

        陳皮

        4.909

        0.429

        2.382

        15

        3

        8.397

         

         

        3.525

        3.6

        42

        桔梗

        3.33

        0.508

        1.411

        15

        3

        8.15

         

         

        5.776

        5.8

         

         

         

         

         

         

         

         

         

         

        4.99

         

        附件2     

        內服中藥綜合對照表

         

        飲片湯劑

        微粉湯劑

        煮散劑

        散劑

        顆粒沖劑

        顆粒飲片

        丸  劑

        原料

        飲片

        超細粉200目~300目

        粗粉20目~40目

        細粉80~120目

         提取

        精切片

        細粉80~120目

        基本

        制法

        切片

        煎煮

        過濾

        超細粉碎煎或不煎煮,過濾或不過濾

        粗粉碎

        煎煮

        過濾

        細粉碎

        原藥提取

        精切

        煎煮

        過濾

        細粉碎

        制丸

        服用前

        準備時間

        1-2小時

        數分鐘,15-20分鐘

        0.5-1小時

        數分鐘

        數分鐘

        0.5-1小時

        數分鐘

        服法

        飲液

        飲液或全服

        飲液

        細粉沖服

        飲液

        飲液

        咀嚼、沖服

        口感

        飲液感

        飲液感或略有渣感,似細粥感

        飲液感

        有渣感糊嘴

        飲液感

        飲液感

        咀嚼、沖服不易

        原料藥

        用量

        幾十克~數百克(甚至500克)

        十幾克~二十幾克

        十幾克~二十幾克

        幾克~十幾克

        幾十克~數百克

        幾十克~數百克

        4.5克左右~十幾克

        起效快慢

        較快

        調方適應性

        較強

        較強

        合煎作用

        入藥成分

        能提取部分

        全成分

        能提取部分

        全成分

        能提取部分

        能提取部分

        全成分

        攜帶及外埠服用

        不便

        方便

        不便

        方便

        方便

        方便

        方便

        成本

         

        次高

         

        原料利用率

        (100%)高

        (100%)高

         

        附件3

        中藥微粉技術的臨床應用與療效觀察

        北京軍區總醫院  宿明良

        內容提要

        中藥細胞級微粉碎技術加工的中藥微粉,經對臨床傳統中藥煎煮法,中藥提取裝置提取法,與中藥微粉技術的加工中藥,三者通過臨床應用對比,微粉中藥的療效、成本、方便病人諸多方面,均優于傳統中藥煎煮法和中藥提取裝置提取法,為中藥臨床應用的創新帶來了光明。

        關鍵詞:中藥微粉   臨床應用   療效觀察

        中藥的劑型改革是中醫藥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是中國醫學的特色所在,經傳統的“懸壺濟世”的行醫服藥方式已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傳統的“一鍋鍋,一壺壺”的煎藥方式,“三天一就診、兩天一更方”的辯證診療,與現代科學的要求相距甚遠,使中醫藥學始終在“前科學”的門前徘徊,難以登上科學的殿堂。

        中醫藥要發展,應和科技時代的發展同步,應當尊重客觀規律。本著“按部定證、據證定性、依性定方、以方定名”的原則,探索一條在治療上“定證、定方、定療程、定制劑”的道路,才能將中醫藥哲學理論落實到客觀科學的人體辯證中。按“四定”原則確定理法方藥體系,使其具有可重復性,真正使中醫藥實現客觀、規范、量化。

        中醫全自動脈象診療儀的研制完成,其內涵是選用中醫“三部六病學說”的理法方藥體系為模本,具有“一證一方”、“一脈一方”、“一病一方”的診療特點,非此證不能用此方,非此方不能治此證,對脈、證、病、藥、方均有嚴格的規范量化要求,這對中醫藥的科學探索開拓了一條有益的思路,伴隨著脈象診療儀的研制過程,對臨床中醫方藥的探索一直在繼續,先后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傳統中藥煎煮提取法:為適應門診患者的需要,我們在解放軍第二八二醫院采用砂鍋煎煮法,一日一劑,頭煎30分、二煎60分,去渣,兩次藥汁相合,取500毫升,裝瓶、封蓋、消毒,以備臨床應用,于1993年12月至1995年3月分別在解放軍總總醫院、廣安門中醫院等五家醫院在中醫脈象診療儀試運行期間,共診治1009名患者,對其289名患者的療效進行了跟蹤隨訪,其療效統計如下:

        表1

        單 位

        總 數

        治 愈

        顯 效

        有 效

        無 效

        總有效率

        北京軍區總醫院

        58

        11

        35

        10

        2

        97.6%

        空軍總醫院

        86

        19

        58

        7

        2

        98.1%

        海軍總醫院

        39

        14

        20

        3

        2

        95%

        解放軍總醫院

        76

        21

        34

        19

        2

        97%

        廣安門中醫院

        30

        1

        17

        10

        2

        93.3%

        總      計

        289

        66

        164

        49

        10

        96.5%

        百  分  比

         

        22.8%

        56.7%

        17%

        3.5%

        96.5%

        二、中藥煎藥裝置提取法:1998年10月至2000年12月中醫全自動脈象診療儀在北京軍區總醫院門診部使用期間,開始由北京可爾制藥廠供應臨床中藥制劑,應用中藥煎藥裝置提取中藥。按標準中藥付數,確定中藥重量與加水量,確定煎煮時間與提取量,提取藥液后,按要求濃縮,然后將一劑藥分裝三支120毫升的特制塑料瓶中,封蓋。鈷60照射消毒,檢測合格后用到臨床。煎藥裝置的提取中藥,使臨床中藥的應用趨于標準量化,為科學觀察療效帶來肯定性,通過門診對254例的療效觀察,其療效如表所示:

         

        表2

        單位

        總 數

        治 愈

        顯 效

        有 效

        無 效

        總有效率

        北京軍區總醫院

        254

        71

        133

        42

        8

        97%

        百  分  比

        97%

        28%

        52%

        17%

        3%

         

        三、中藥的微粉化一直是我們探求的一個目標,根據振動式超微粉碎設備及相關科技資料結合我們多年探索的基礎認識,以中藥全自動脈象診療儀的診療處方作為標準,選取北京同仁堂中藥材,使用振動式超微粉碎設備將中藥全方微粉化,然后在門診選取服藥自愿者,進行一期臨床治療觀察,將一劑微粉中藥平均分為10等份,每份作為一日的用量,分為3等份,放置杯中,溫開水沖服,其余各種醫囑和傳統中藥服用要求相同,通過一年來的選擇應用,到2002年5月為止,共選擇了39例病員,病性涉及4個科系,病種9種(高血壓、冠心病、肺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胃炎、胃潰瘍、膽石癥、慢性肝炎)其年齡在24—26歲之間,療程1—3個月不等。其療效觀察如下:

        表3

        單位

        總 數

        治 愈

        顯 效

        有 效

        無 效

        總有效率

        北京軍區總醫院

        39

        21

        16

        2

         

        100%

        百  分  比

        100%

        54%

        40%

        6%

         

         

        討論

        一、中藥微粉技術對中醫臨床的應用系中藥臨床應用的一場革命,將發生質的變化,它給中醫藥的科學推動具有重要的價值,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可觀的。

        二、中藥微粉技術發展,對開展“綠色中藥”開發地道藥材,保持環境,節省藥材資源,減輕運輸壓力,方便患者服用,降低成本,減輕病員的經濟負擔,推動健康保健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中藥微粉技術是一個中藥科技發展的可喜苗頭,其微粉后的藥效釋出,藥性變化,其綜合化學反應,中藥治療疾病譜的變化,都應做出基本的直至精確的化驗分析,對傳統中藥處方進行劑量的調整具有可依性。

        四、中藥微粉技術在北京軍區總醫院門診部的應用,其展示的療效是可喜的,但其病例選擇較少,普遍性不強,應對多科系、多病種進行擴展性試用研究,為今后該項中藥科研探索提供更廣泛的數據基礎。 

        附件4                       

        中藥微粉臨床試用報告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彭介壽  何國堅  彭念國 

        我們從2000年8月2002年8月應用振動式超微粉碎混煉設備,對臨床中藥處方及部分單味中藥,經過傳統炮制和干燥滅菌后,加工成超微粉,不添任何賦型劑,不作任何提取,開水沖調即可服用的新劑型中藥,經400余例、百余種內外婦兒科常見病的臨床試用,取得較為理想效果。能達到減少藥材用量30~80%,縮小用藥體積50~70%,節約藥材,節省醫療費用,提高療效,無新的不良副反應,免去病人煎藥的麻煩,攜帶服用都方便的目的,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受到病員歡迎。    

        經過對不同類型的中藥復方和部分單味中藥,按常規炮制,有的還需制成熟料后,再超微粉碎,經用于臨床,其用量、療效、副反應的情況如下表: 

        藥劑

        功用類型

        服用量(成人)

        減少

        藥材用量%

        較傳統

        湯劑療效

        副反應

        每次/克

        日/次

        辛涼解表劑

        8~10

        3

        60~70

        提高

        清熱利濕劑

        8~10

        3

        60~70

        相當

        辛溫解表劑

        6~8

        3

        70~80

        提高

        溫經散寒劑

        6~8

        3

        70~80

        提高

        溫中散寒劑

        6~8

        3

        70~80

        提高

        祛風除濕劑

        6~8

        3

        70~80

        提高

        調和脾胃劑

        6~8

        3

        70~80

        提高

        補益肝腎劑

        6~8

        3

        70~80

        提高

        舒肝理氣劑

        5~6

        3

        70~80

        提高

        芳香開竅劑

        1~2

        3

        70~80

        提高

        靈芝微粉劑

        2~4

        2

        50~60

        提高

        天麻微粉劑

        2~4

        3

        40~50

        提高

        人參微粉劑

        2~4

        2

        40~50

        提高

        鹿茸微粉劑

        0.3~0.5

        1~2

        40~50

        提高

        羚羊角微粉劑

        0.3~0.5

        2~3

        30~40

        提高

             從以上各類藥劑試用的情況表明:中藥超微粉劑,無論從藥材用量,服用劑量都可大大減少,而療效卻與湯劑相當或有提高,未發現不良反應,深受病人歡迎,凡是服用過該劑型中藥的病員,都不愿意再服煎劑中藥,尤其適合需長時期服藥的慢性病人。    

        將傳統外敷中藥改成超細微粉劑,用于臨床治療和美容,同樣能起到減少用藥量,增強療效外,還具有附著力強,無需其它賦型劑,能減小皮膚剌激,細膩舒適等優點。    

        中藥劑型改革是發展中醫藥的關鍵問題。劑改是否成功,應以大限度地發揮其固有的藥效為基礎。中藥內服湯劑是中醫臨床常用而有效的劑型,但它存在著煎藥麻煩,服用量多而難服,攜帶不方便,藥材資源利用率低等難以克服的缺陷。傳統中成藥制劑,雖免除了煎藥的麻煩,攜帶、服用也較方便,但它的適用性和療效等方面的局限性,難以完全代替中藥煎劑?,F代研制的新型中成藥,雖能作到體積較小,服用量較少,攜帶方便。但由于迄今為止,醫藥科學對多數中藥復雜成份和有效成份,都還不甚清楚,要完整提取有效成份還有困難,因而要達到傳統中藥煎劑的療效,都還有一定的距離。這是當前中藥制改所面臨的難題,目前有無過渡辦法,既能發揮中藥固有療效,又能縮小體積,減少服用量,攜帶方便的中藥劑型?答案應該是有的從近些年來國內外在運用現代超細粉碎技術研究中藥劑改的一些資料來看,達到這樣的目標已近現實。    

        超微粉化是醫用藥品提高藥效的基礎,西藥微粉化可提高藥效,降低用藥量,早已得到證明,并廣泛用于西藥制藥中,中藥也不例外,絕大多數中藥是天然的動、植物,藥效成份通常分布于細胞內與細胞間質,且以細胞內為主,超細粉碎后,細胞壁被破碎,細胞內有效成分得以充分暴露出來,這樣的藥物進入體內后,有效成分的釋放速度及釋放量會大幅提高,用藥量隨之大幅度減少,而療效卻不但不會降低,反能提高。在傳統中藥炮制中,對一些珍貴藥材或不適宜用煎煮方法的藥材,采用研細磨粉沖服的方法,更能達到減少用量,提高療效的目的。    

        據有關研究報告顯示,采用常規方式粉碎的中藥末,其單個粒子常由數個或數十個細胞所組成,細胞的破壁率低。因藥物粒子較粗,位于粒子內部的有效成分將穿過幾個或數十個細胞壁及細胞膜方可釋放出來,釋出速度很慢,又因藥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有限,在低速釋放的情況下釋出率也不會高;藥物粒子粗,吸附在腸壁上的可能性也會減少,其中一部分藥物粒子的成分在未完全釋放出來之前就被排出體外,使藥物的利用度進一步降低。    

        若將植物藥材經過細胞級微粉碎后,其有效成分被人體吸收則較為簡單。藥物進入胃中,可溶性成分在胃液作用下即溶解,進人小腸后溶解的成分開始被吸收。由于藥物為超細粒子,其不溶性成分也易附著在腸壁上,藥物成分會快速通過腸壁吸收,進人血液,而且這些超微粒子因附著力強,排出體外所需時間較長,提高了藥物的吸收率。而且藥物成分從細胞內向細胞外遷移的過程所需時間縮短,不但吸收速度會明顯加快,而且吸收量也會大大增加。     

        對于礦物類藥材,相當一部分為水不溶性物質,其細度越細利用度越高。這與對于一些難溶性化學藥物的處理思路相同。通過提高藥物細度增大其比率表面積,則可改善體內吸收量及速度。     

        中藥的細胞級微粉碎后其混合均質化也會提高。藥材粉碎混合均勻度(也稱為均質化)應以細度為基礎,粒度越細,其混合均勻度越高。但由于靜電及吸附作用,一般物料越細,其均質化越為困難。這是由于中藥一般含水率均為6%以上,且有的又含有一定油性及揮發性成分,屬兩種性物質的混合。在進行細胞級微粉碎的過程中,通過高強度剪切力使其均勻混合,可達到液相混合及乳化的效果。實際上在混合粉碎過程中,由于細胞內水分的影響,物料的表面會呈半濕潤狀態,其粒子與粒子之間結合較為牢固,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其油性及揮發性成分在混合粉碎的同時吸附在一些固體及半液態成分的表面,通過藥材中某些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質使其易于同親水性成分相親和,達到均質的目的。若將其放入水中攪拌,也不會產生油性與水性成分之間的偏析。由于細胞級微粉碎,會將藥材中的油細胞打破的同時進行均質,使得含有揮發性成分的復方中藥由于條件的不同而產生揮發性降低或提高的現象。經過均質的復方中藥,其油性及揮發性成分可以在進入胃中很快即分散均勻,因藥物均質的作用在小腸中會均勻的同其他水溶性成分同步吸收。這與常規粉碎方式進行的未破壁藥材的吸收速度會大相徑庭。 

        鑒于中藥微粉劑所具有的優點,以及加工設備的研制成功,是解決現階段中藥劑改難題的有效方法,可以產生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議盡快制定出技術標準,以利于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保東.超微粉體的性能及應用  北京化工,1994,(4):24

        2  曹茂盛.超微顆粒制備科學與技術,哈爾濱:工業出版社,1999:87

        3  郭辰生等.超微粉碎技術.食品工業,1998,(3)~44

        4  范碧葶等.中藥藥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60

        5  單熙濱席. 制藥工程. 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0:404

        6  盧壽慈.粉體加工技術.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169

        7  卓震等.離心式超細空氣分級機研究.化學工程,1998,25(2):24

        8  李風生.我國超細粉體技術研究中一些重要而急待解決的問題.化工進展,1994,(3)~48

        9  平其能等.現代藥劑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332

        10 王建明.分散體系理論在制劑學中的應用.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3:7~17

        11 劉產明等.不同粉碎度三七體外溶出試驗.中成藥,1998,20(2):17

        12駱蘇芳等.淺談超微細中藥粉體.中藥材,1999,22(4):209

        13彭念國.  超細微粉碎技術用于中藥粉劑加工初探  河南:國醫論談 2001.第6

         

        聯系人:李厚奇
        手機號碼:15964512855 / 13953195012
        地址:濟南市天橋區梓東大道299號鑫茂齊魯科技城136棟101
        備案號:魯ICP備10032020號-7
        2018国产精产品在线不卡|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狠|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